生孩子,國家發補貼了!近日,《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》出臺,明確對符合規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,每孩每年發放3600元補貼,2025年1月1日前出生的適齡幼兒也能按月份折算領取。
這筆補貼雖不算巨額,卻能實實在在幫生育家庭減輕養育負擔,尤其讓低收入家庭感受到政策暖意,彰顯了國家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決心,更是對群眾生育需求的積極回應。
當然,相較于生育,養育和教育的長期投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,才是許多家庭的難題。當下,托育資源不足、教育成本較高、女性職場壓力較大等問題,影響著生育意愿。生育支持政策需要找準痛點堵點,既重視“生”更重視“育”,才能為家庭減少后顧之憂。
托育住房齊發力,為育兒添底氣。托育和住房是家庭生育路上的兩大“攔路虎”,二者協同發力才能有效為家庭減負。可借鑒多地試點經驗,如政府在社區、園區規劃時設置公辦托育點,讓寶寶在“家門口” 就能得到專業照料;住房方面,可探索在公租房分配中為多子女家庭單列一定比例配額,首套房信貸優惠與家庭養育人口掛鉤,從住房到育兒服務,全方位為家庭撐腰。如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出臺《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》等3個統領性文件和40項托育支持政策,為“托幼共育”模式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。
▲日照經開區天津路幼兒園,小朋友在快樂拔河。
教育“雙減”出實效,給家長松綁。教育成本高、擇校焦慮,像兩根“繩”捆著家長不敢多生,“雙減”政策的落地正是松綁的關鍵。教育部門應當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,優化課程設置,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掌握扎實知識,從根源減輕家庭教育負擔。近年來,日照探索實施課后延時服務,通過開設作業輔導、興趣班等內容,既解決了家長“接娃難”的痛點,又節省了課外輔導費;城鄉教師輪崗制度的推進,讓家長不用為孩子“上名校” 揪心費神。東港區工會創新推出“媽媽崗+”就業服務品牌,通過精準對接需求、技能培訓賦能、多維服務護航等全鏈條服務模式,助力寶媽群體實現靈活就業與家庭照護的平衡。
快樂的休閑時光(日照市北經濟開發區蓮海幼兒園)
職場溫情筑港灣,讓女性敢生育。職場中的性別偏見、生育后的發展坎,讓不少女性對生育“犯怵”,打造溫暖包容的職場港灣十分必要。有關部門應當繼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,明確用人單位在促進性別平等、保障女職工權益方面的責任;推行彈性工作制和遠程辦公模式,如允許女職工在孩子年幼時適當調整工作時間,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。企業也應當認識到,支持生育并非成本負擔,而是“以心換心”提升員工歸屬感的投資。陪產假、育兒假等福利的落實,更能有效推動父母共擔育兒責任,緩解女性單獨承壓的困境。
▲社區微工廠讓媽媽們看娃掙錢兩不誤
育兒補貼是塊“敲門磚”,敲開了生育友好的門。但要讓更多家庭愿意走進來,還得靠托育住房、教育、職場等多方搭把手,共同砌起全方位的支持墻,才能讓生育不再難,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。(葉韻)(圖片源自網絡)